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024-05-06 10:14

1. 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行业主要相关上市公司:科沃斯(603486)、石头科技(688169)、海尔智家(600690)、威高(688161)、微创(02252.HK)等。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中国服务机器人产量、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
机器人的主要分类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中国电子学会考虑则将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类。其中,服务机器人是指为人类提供必要服务的机器人,主要分为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
202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产业突破120亿美元
全球机器人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包括服务机器人子行业。2017年以来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初步估算2021年达到125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2.35%,连续两年增速超过20%。
2021年4月以来服务机器人月产量基本维持在60万套以上
在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也在加速扩张。从产量看,除2021年7月和2022年4月中国服务机器人月产量低于60万套,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其余月份产量均超过60万套,其中2021年12月中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超过90万套。
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
根据IFR统计数据,2018-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初步核算2021年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达到302.6亿元,较2020年增长36.18%,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占达到36%
中国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对于服务机器人拥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因此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机器人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占比看,2021年达到机器人行业总规模的36%,仅次于工业机器人行业。
综上所述,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2021年行业规模突破120亿美元。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也在加速扩张,2021年4月以来服务机器人月产量基本维持在60万套以上,2021年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占据中国机器人市场的36%。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 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需求潜力巨大,行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使服务机器人的使用体验进一步提升,语音交互、人脸识别、自动定位导航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融合不断深化,智能产品不断推出。例如,优必选联合腾讯云小微发布智能教育娱乐人形机器人Qrobot Alpha,通过整合腾讯云小微的智能语音交互能力,以及QQ音乐、企鹅FM、翻译、百科、个人助手、智能家居等内容和服务,加速向生活领域延伸。
2013-2018年整体处于飞速增长阶段,2018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5.3%,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到2020年,随着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亿美元。


中国已在医疗、教育、烹饪等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随着机器人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快速扩大,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应用模式不断丰富。如沈阳新松与国内知名医院合作,共同研发出国内首台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消融医疗辅助机器人,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沈阳中瑞福宁推出多款养老助残服务机器人,Bestic用餐辅助机器人体积小巧,操作简单,饮食障碍人士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意愿吃饭;与此同时,一些优秀的平台型企业如云知声、出门问问、思必驰等为机器人公司提供使能技术,使得智能语音迅速得以普及,从而拉动产业的高速成长。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8.9亿美元、5.1亿美元和4.4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相对领先。

创意出众和就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智能机器人企业创新极为活跃,凭借出众的产品创意、独特的技术优势、优秀的核心团队获得了市场和资本的双重认可,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可将智能机器人分为工业、服务、特种三大类别,其中,服务类比又可再细分为家用服务、医疗服务和公共服务。围绕业务规模、创新力度、品牌价值、投融资情况等维度,我们针对目前国内相对较为典型的一批智能机器人企业进行了活跃度评价,具体分为三个梯队,以便为后续行业研究、市场分析和资本投向提供参考依据。



家用服务机器人将成为行业重要细分领域
2018年,全球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44.8亿美元、25.4亿美元和22.3亿美元,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48%,分别高于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21、24个百分点。
而对比我国,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医疗、教育需求的持续旺盛,我国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2018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3.9%,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其中,我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8.9亿美元、5.1亿美元和4.4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相对领先。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

3.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体如下:
一、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分析工业机器人链
工业机器人的顶部是主要的通信行业(包括还原、控制等),是工业机器人主体,系统生产流的底部是系统的生产系统,添加主要部分的值最高。

根据头堡研究所的数据,在顶层,控制和减少的成本超过70%,尸体生产环的打捞成本约为20%。这是因为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操作本质上是由工业机器人系统控制和驱动的,并且技术限制比其他连接更多,因此通信的主要部分的产量更高。
中央河流技术的制造商规模很大,竞争力很强,内部行业生产机器人的成本远高于国际公司,因此很难盈利。因此,尽管中国有许多较低的系统,但中国在中央河流技术生产中的市场份额通常很小,但它们服务于价格较低的地区。

总体运营分析
1、用户:下面的Synories总是很丰富。
汽车和电子产品3C的生产是工业机器人使用率最高的两个行业。但近年来,对工业机器人的新需求有所下降,例如,制造业在2022年低于制造业。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使用的综合征总是丰富的,在应用行业中,它们表现出较低的永久扩展程度。
现如今,中国自己的机器人市场在食品、塑料和化工产品、非金属矿产和汽车行业扩大,2022年中国自己的工业机器人继续增长。
它涵盖了56个工业类别和171个国家经济类别,从而释放了更多的市场应用,例如,湖北华强科技有限公司与新松机器人公司合作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瓶装丁基橡胶智能工厂的总体布局,新松机器人为一家新能源公司宁时代开发了AGV机器人。

二、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
小于原始元素
工业机器人使用RV减速和谐波减速,从技术上讲,RV通过增加几个阶段来减少运动,具有强大而高的能力,可用于木材和机器人底座等重负载。
限价为500至800欧元,日本纳博的制造商,基于技术,谐波减少通过弹性柔轮变化来实现。
它具有小而精确的运动特征。它适用于机器人武器、老鼠、手和其他需要良好操作的部件。限价为1000至5000欧元,日本滨中的生产商RV减速器的制造商与减少谐波的制造商不同。房车减排场景集中在汽车、金属加工和其他行业,而医药、食品和饮料、电动3C和其他装载机行业的谐波减排。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趋势?该系统的发动机总体上仍由外国公司控制,尤其是顶级市场,主要由西蒙和Pansonic等外国品牌控制。
中国本土赢家继续使用私人和低价策略,与外国赢家分享市场某些部分的特定竞争优势。
随着本地生产商在本地和市场技术方面的发展,本地公司在香港的技术方面进行了开发,这是Sero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第四级飞机技术,占10%的市场公司。
整个CR5行业高出15%,公共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见图2)。此外,工业机器人、头部系统也可用于机器、电子工业、锁定装置、防控装置、塑料装置等行业。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物流、化工等各个工业领域之中。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 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5. 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首届北京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举行。主持开幕仪式的是一位身形苗条的“女士”,这位“女士”其实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设计的机器人,名叫莉莉。她能够与人进行日常对话交流。在随后举行的比赛中,17所高校99支代表队的300余名选手带着他们的机器人得意之作登台亮相,参与16个项目的角逐。这些机器人,或在音乐声中能翩翩起舞,或在绿茵场上驰骋,甚至可以插上翅膀,翱翔于天际。正如一名北京工业大学选手在比赛中喊出的口号,“翻滚吧,机器人;翻滚吧,我们的未来。”将来,机器人将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18米长,12米宽的绿茵场,白线划出中圈、禁区。比赛信号响起,“队员”进入场地,开球,突破,传中配合,射门,踢得有模有样。与普通足球赛不同,这里的“队员”都是机器人。记者在场边注意到,这些足球机器人每个重40公斤,靠两个吸球器控球运动。装在底部的四向轮,根据控制核心计算出的轨迹自主移动。获得进球良机时,机器人带球进入禁区,射门装置接收到指令,将球猛烈击出。在场边指挥比赛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队队长黄斌告诉记者,机器人足球队的配合比人类球队默契得多,它们在传球前,可通过无线电准确地将球的轨迹、力度等信息传给下一个“球员”,“球员”还能通过全景摄像头捕捉影像,计算球运动的轨迹,自主跑位接球。机器人球队的战术、站位等程序都事先“植入”了机器人球员“大脑”。与正常足球赛一样,机器人足球赛也有中场休息时间,此时,作为这些机器人的“教练”和“队医”,他们需要赶紧对刚刚经历过激烈对抗的机器人进行应急维护,以及布置下半场的战术——必要时进行一些战术程序的修改,“一旦它们重新上场,那又是它们自己来研判赛场情况,组织进攻与防守了,这跟真实的足球赛一模一样。”黄斌说。最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足球机器人在决赛中3比0获胜,夺得冠军。黄斌2008年考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之后就迷上了足球机器人,“我自己就非常喜欢踢球,后来发现能把自己的一些对足球的想法付诸机器人身上实践,感觉十分美妙。”黄斌说,迷上了足球机器人后,他和同伴们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组装机器人,编写程序上面,“程序非常大,一整场比赛的程序编写至少需要半年,每次优化动辄耗时一星期。”辛勤的付出带来了丰硕的回报,黄斌和他的队员在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击败来自世界各国的强队,夺得冠军,“谁说中国足球不行,咱的机器人就能拿世界杯。”蚯蚓机器人:面对地震废墟,人员被埋。生命探测仪发现幸存者,但又无法准确定位以便搜救,怎么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赵旭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搜救机器人”,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台机器人外观如同蚯蚓一般,“皮肤”上分布着各种感应原件,可以变形进入各种狭小的空间。机器人装有带灯光的摄像头,在位置不明的地区,他能够通过摄像头获取的画面迅速建立位置地图,并实现画面数据传输与自主导航。此外,机器人的“身体”内将装备超声波、温湿度、有害气体感应器等设备,还能感知生命体征。“蚯蚓”机器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进入搜救现场后,即使遭遇突发状况被拦腰斩断,它仍能“顽强”前进或者退出,顺利完成任务。“我们从蚯蚓身上找到了灵感,把机器人分成三部分,每个部分都装有传感器、驱动系统等,这样在地震、矿难等恶劣条件下,即使机器人一部分被外力破坏,剩余的部分仍可以继续执行任务。”赵旭一边介绍,一边用手做了个蠕动的动作。据介绍,这个“蚯蚓”搜救机器人未来将十分小巧,它随时出没在灾难救援、管道检测、水质监测、卫生防疫等重要现场,服务于灾害救援以及公共安全。J067 胡铁湘 摄J125旋翼机器人:航拍可监控交通流量就在“莉莉”主持首届北京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开幕式时,一架六旋翼飞行器腾空而起,飞至开幕仪式现场上空。飞行器搭载的摄像机启动,拍摄开幕式的盛况。画面可以实时传回至地面的接收装置。“这是具有飞行功能的摄像机器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社团理事会会长唐荣宽自豪地说。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架会飞的机器人共有6组直径约30厘米的水平螺旋桨,底部有两个拱形的支架,上面装有可俯仰的摄像云台。控制部件四周,均匀地伸出了6个碳纤维臂杆,用来控制那6组配有无刷电机带动的螺旋桨。唐荣宽介绍,这台机器人造价达6.5万元,2分钟即可升空至300米的高度,并滞空10至15分钟。机器人可携带2.5公斤的摄影器材,拍摄的画面通过无线传输回地面。除了使用遥控器操作,飞行机器人还可以通过GPS导航,自主飞行到目标区域完成拍摄任务。据了解,机器人的控制软件均为在校大学生编写。而为了保持拍摄画面的稳定,唐荣宽和同伴们还给飞行器安装了减震云台,并且在结构平衡上也进行了减震处理,“六个旋翼同时转动,可以保证飞行器水平飞行,同时加上减震云台的作用,四级风干扰下,飞行机器人可以正常开展工作。”唐荣宽说。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的研究者晓宇表示,这样的旋翼机器人飞行器今后在道路交通流量、赛事活动等方面的监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固定翼飞机或者直升机,它占用的人力、物力成本更少;飞行高度更低,噪音更小,拍摄得到的画面、声音质量就更高,“尤其是现在北京经常遭遇道路拥堵,旋翼机器人飞行器加装软件后,可以快速分析路况,给周边驾车者提供即时的绕行指南。”专家罗庆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内机器人研究领域专家发展机器人需要宽口径人才这届机器人大赛的规格水平比较高,学生们通过程序编程,使得机器人达到了比较高的运行水平。尤其是在创意机器人大赛中,涌现出许多有创意的作品,如北京理工大学的“管道”机器人、“千足虫”等。这些年我国机器人研制水平快速发展,主要就得益于大学里培养了大量机器人研究人才。工业的发展关键还是靠人才。人才上去了,机器人水平才能上去。高校应该大力开展课外创新,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有机串联投入实际应用。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以及成长成才都有帮助。另外,这届大赛也暴露出部分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局限,对于机器人涉及到的各种生物学、力学、电学等多个学科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弱。我想这也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在招生、培养人才时应该拓宽口径,专业培养更加灵活。我国发展机器人,需要宽口径知识背景、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 日本最新机器人名古屋市商业设计研究所推出了新款机器人“网络兔子”。它的两只耳朵可以变换许多姿态,会根据人的声音作出反应。“网络兔子”通过无线通信与家里的电脑相连,如果有电子邮件它会朗读给人听,也可以播放网络电台的节目。最有趣的是不同的“网络兔子”还能够“结婚”、“分手”,通过网络连接让其中一个“网络兔子”的双耳做出一个动作,它远方的“伴侣”也会接着做出同样的动作。三菱重工业公司的保姆机器人“若丸”连续几年都是各种机器人展上的明星,在本次展会上它依然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若丸”能在早晨来到主人床边,报告当天的天气或新闻头条。它还能记住主人的生日,或是提醒主人的结婚纪念日。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制造的用于陪伴老人和小孩的机器人“Paro”、本田公司的“阿西莫”双足步行机器人也继续受到关注。阿西莫说,本田公司开发的双脚步行机器人,于2000年11月首次在横滨国际和平会议中心举行的机器人展示会上亮相。2006年12月,本田公司曾改进过“阿西莫”的性能,增加了它的关节和马达,使其可以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小跑,而且将其身高也由最初的1.2米提高到1.3米。美国战斗机械狗研制成功网上引发轰动美国官方公布了一段关于军用机械狗的录像,视频中机械狗展示了它惊人的活动能力和适应性,一举在互联网上造成轰动。研发公司称经过测试,这个机械狗能在战场上为士兵运送弹药、食物和其他物品。

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6.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7.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智能型机器人是最复杂的机器人,也是人类最渴望能够早日制造出来的机器朋友。然而要制造出一台智能机器人并不容易,仅仅是让机器模拟人类的行走动作,科学家们就要付出了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努力。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 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6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1962年-1963年 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1964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5年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呐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就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
1978年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1984年 英格伯格再推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同年,他还预言:“我要让机器人擦地板,做饭,出去帮我洗车,检查安全”。
1990年 中国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论机器人》一文中预言: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纳米机器人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1998年 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nd-stor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
2002年 美国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iRobot公司北京区授权代理商:北京微网智宏科技有限公司。
2006年 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8.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趋势

1、供给: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居世界首位
2012-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逐年上升,但近年来增速较之前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从2018年开始国内汽车、电子等机器人下游行业发展受限,机器人需求增速放缓,但是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带动行业发展,工业机器人增速再次抬头。2020年时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237068台,累计增长19.1%。
2021年1-5月,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为136405台,与去年同期同比增加73.2%。



据IFR统计,2019年中国是世界工业机器人产量最高的国家,产量达到18.69万台。与此同时,相对于工业机器人技术较成熟的美国、德国、日本,产量远不及中国,分别为3.33万台、2.05万台与4.99万台。



2、需求: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居世界首位,但人均密度较低
——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位居世界榜首
自2016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安装量位列世界第一,发展迅速。2019年,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总量达到14.4万台,较2018年上升6.7%。据高工机器人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17万台。



注:除2020年数据来自高工机器人外,其余来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
——工业机器人装机密度较低
从装机量来看,全球机器人消费市场高度集中,2019年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销售额总计占全球销量的73%。中国是工业机器人主要的终端使用市场,年新装量14.4万台,其次是日本和美国,分别为4.99万台和3.3万台。
从机器人的装机密度看,2019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密度为113台/万人,新加坡和韩国是机器人装机密度最高的市场,每万人机器人装机数量分别达到918台和855台,而在需求量最大的中国市场这个数字只有187台,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多关节机器人最畅销
从机械结构看,据MIR统计,2020年垂直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中的销量在各机型中依然位居首位,全年销售总销量的63%;SCARA机器人全年销售占比为30%;另外,协作机器人与Delta机器人销售占比分别为4%与3%。



——市场规模超过60亿美元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IFR统计,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额达57.3亿美元,初步估计2020年销量额达到63亿美元。



3、应用情况:中国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与3C领域
——分行业应用情况
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以及3C,2019年时应用于汽车与3C电子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占比分别为29.2%与23.4%;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以汽车与3C电子为主,应用占比分别为28.2%与23.6%。可以看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情况与全球基本一致。



——机器人应用领域占比情况
在市场整体销售下行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的销售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总体来看,目前,搬运与焊接依然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自主品牌机器人在加工、焊接和钎焊、装配及拆卸、洁净室、涂层与胶封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均有所提升。
其中,搬运和上下料作为首要应用领域,2019年销售6.2万台,同比下降4.4%,在总销量中的比重提高至43.06%;焊接与钎焊机器人销售3.4万台,同比下降16%,占比为23.61%;装配及拆卸机器人销售2万台,同比下降16.7%,占比为13.89%;加工领域机器人销售同比增长105.5%,是唯一实现销量增长的应用领域。



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工业机器人规模预测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但是由于中国措施采取及时,抗疫成效显著,企业复工复产较快,因此对工业机器人的总体产量影响较小,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63亿美元,预计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在15%左右,2026年市场规模可达172亿美元。



2、工业机器人共融为未来技术突破要点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在结构化环境汇总执行确定性任务,在复杂动态环境中作业的情况并不足够灵活,主要是因为工业机器人在与环境的共融、与其他机器人之间协同方面感知能力较弱。随着传统工业机器人在机器视觉、智能传感与云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下,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更智能化,柔性化,即由传统机器人向共融机器人优化。
3、云化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云平台将兴起
在智能制造生产场景中,需要工业机器人有自组织和协同的能力来满足柔性生产,这就带来了云化机器人(机器人大脑在云端)及工业机器人云平台的需求。和传统机器人相比,云化机器人需要通过网络连接到云端的控制中心,基于超高计算能力的平台,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实时运算控制。实际上,如今已有厂商开始在云化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云平台上进行布局。
2017年时华为、Skymind、中国移动、达闼科技、GTI、软银共同推出《云化机器人白皮书(GTI 5G and Cloud Robotics White Paper)》,其中指出云化机器人即位于数据中心的“大脑”利用人工智能和其他软件技术,借助本地机载控制器对传统机器人下达指令,云机器人将打来新的价值链、技术、架构、体验和新商业模式。未来,随着5G、AI、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成熟,云化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云平台或将成为新一轮发展热点。



4、工业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有待挖掘
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随着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饱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正在向其他领域逐步拓展。在疫情驱动下部分工业机器人厂商随即布局医疗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例如利用工业机器人组装医用注射器或或用于填充和关闭小瓶等,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